本科教育教学巡礼 |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发布时间:2024-11-15


   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传承学校百年办学历史积淀,目前主要有视觉传达设计、摄影2个专业和视觉传达设计(印刷图形设计)专业方向,其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设置视觉传播系、数字信息设计系,下设视觉传达设计、空间视觉叙述与展览设计、数字图像设计、信息设计4个教研室;建设视觉传达虚拟仿真实验室、印刷艺术实验室、摄影艺术实验室3个实践(验)机构;以及当代设计文化研究中心、数字图像研究所、汉字设计研究中心3个科研平台,打造“A9智慧双创设计中心”设计实践平台;获批国家级⼀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流本科课程3门,获评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学院目前有教职工4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在校生九百余名。

   学院深入贯彻“以本为本”的本科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从科研和教学两个角度出发,实现“一根本、两突出、三强化、五个度”。在科研方面,注重强化前沿探索和跨学科研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以创新成果推动教学发展,在教学方面,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促进科研带动教学,教学反哺科研的双向循环。

   近三年,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3项、国家艺术基金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他纵向课题立项16项。师生创作作品获奖84件,其中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作品5件(进京作品3件),首届中国艺术设计大展2件,获得第十四届湖北省美展金奖1件、优秀作品2件,IF设计奖3件,湖北省摄影艺术展金奖,湖北省青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等奖项。

   在教育教学方面,近三年学院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未来设计师·全国艺术设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第四届湖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奖项;指导学生团队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2项,省赛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3项;获“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总决赛银奖1项、省赛金奖1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1项;签订教育部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2项;学生作品参加学科专业竞赛获奖382项,其中国家级69项;指导学生参与完成各类设计实践项目136项。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政治引领,学院党委先后入选“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教师党支部获批校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研究生党支部获评校级“研究生样板党支部”,近三年来6名党员获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基层党务工作者”,1名研究生党员获评校级“研究生党员标兵”。

   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自身特色,紧跟时代步伐,稳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1+2+N”思政育人模式,以党建为引领,以“‘艺’路同行”课程思政、乡村振兴设计工作坊和晨曦公益美育为抓手,推动“一融双高”,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院全面贯彻创新驱动、多元融合、协调可持续的时代发展新理念,深入践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国家战略,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需求,锚定全球科技竞争关键领域,通过学科前沿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等多重建构,在重塑设计人文和艺科融合的语境下,运用跨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策略性研究,构筑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艺术与工程科技融合、跨专业项目实践融合的发展格局。整合优质专业教学资源,架构跨学科场域,构建以“智慧图像”为内核的智库(培养资源)、智育(培养路径)、智才(培养目标)“三智”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新技术革命下学科融通型,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行业服务人才。

   1)基于“新文化·新艺科”发展理念,打造多元化的思想聚集平台,汇集人才培养的“智库”资源

   构建理论资源库、技术资源库、信息数据库、创新实践库为主的教育资源库,邀请政府、行业及企业专家参与,不定期开展人才培养研讨,梳理服务社会、根植文化的优秀设计教学案例。举办学术论坛,促进不同领域、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合作,对当下专业前沿进行深度研讨。

   2)关注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立足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打造以众创实践为重要支撑的“智育”平台

   打造与现代产业链全方位融合的设计实践、实验教学、创新创业“智育”平台,借助A9智慧双创设计中心资源,与各级政府、行业协会(联盟)进行深度的设计实践合作,打造“设计实践工厂”。通过艺术设计与现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前沿科技的结合。紧密贴合实践课程设置,孵化产学研联动效应成果,构建专业前沿理论与设计创新实践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持续开展金课、金师、金教材建设。


   3)提升视觉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规格,以设计成果和效用检验“智才”的培养成效

   依托多元交叉的教学路径,将“社会和市场需求介入”的理念融入创新实践教学,将展赛品牌与前沿跨界设计实践直接带入课堂内外。通过“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以项目实操开展创新创业教学,鼓励学生在科技前沿中思考设计,用多元交叉、开放创新的设计思维去整合探索,用设计之美表达高品质生活,提升社会需求及市场导向与高校人才培养的适配程度。


   学院以服务国家与区域重大战略为目标,注重科研与教学的互促、课堂教学与实践项目的互补,加强设计与科技的结合,提升设计赋能产业与社会美育效用,构筑“教学质量为根本—平台建设为核心—学术共同体为目标”的学科专业建设架构,重点建设3个科研平台及1个智慧双创设计实践平台,加强校地校际校企合作,将平台成果赋能教学升维,在现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基础上,守正创新,进一步拓展数字创意、信息传播、展览设计等专业核心领域,研究促进现代化产业融合的创意设计方法,推动研究成果向行业前沿应用转化。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教学质量为根本—平台建设为核心—学术共同体为目标”

学科专业建设架构


3FB79

4A4C7

  学院致力于教学科研并重,既倡导教学育人,也坚持科研铸人。在学术研究上,锚定科学前沿,追求卓越学术,砥志研思,躬耕不殆,不断拓展设计学科研究的方式与途径。通过系统的项目管理和积极的学术交流,近年来我院科研质量稳步提升,在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和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取得一系列突破,连续三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34C92

C4C2


部分科研成果



   


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数字时代信息可视化设计创新人才培训”

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基于创新技法的平版画创作人才培养”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5件,进京3件

  从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学院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需求,积极践行“产学研用”,以专业优势投身国家建设,服务区域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承担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装修设计和室内布置、湖北省十年经济文化建设成就展览、湖北省社会主义教育展览、武汉长江大桥护栏装饰图案等设计任务,以及“永光”牌香烟等众多品牌形象系统与包装设计工作。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学院教研团队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厚美术资源,以现代科技手段推进跨学科融合,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服务于国家、地方发展战略,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两方面将设计成果创造性转化。城市更新方面本专业承担了武汉递交联合国申请设计之都申报文件策划与设计、武汉设计双年展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策划与设计、武汉地铁特色站点艺术工程设计、第十届武汉园博园博览会吉祥物设计、武汉市两型社会改革试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等城市形象提升设计任务,完成了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第六届城市运动会、“汤尤杯”世界羽毛球团体锦标赛、第五届男篮世界杯、FINA跳水世界杯、武汉7.16渡江节等大型体育赛事的视觉识别系统与传播设计任务。乡村振兴方面本专业响应国家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对接湖北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大别山牧羊女刘锦秀,完成“锦秀羊”品牌与包装设计,带动近万贫困户脱贫致富;专门组建乡村振兴服务队,围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走访恩施、神农架、宜昌五峰、武穴等地区,推进“设计扶贫”活动,着力打造“红安礼物”“鄂州好礼”等文创产品设计与推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厚基础:本专业依托学校百年深厚历史积淀,见证了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发展全过程;以“复兴传承荆楚地域文化,面向现代设计与未来”为培养理念,从荆楚地域文化中吸取养分,深耕传统文化,立足设计前沿,不断健全基层教学组织,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加强课程教材建设,“金课”打造成果突出。

  优区位:本专业结合湖北省区位资源优势,依托武汉世界“设计之都”与“武汉城市圈”“武鄂黄黄”“宜荆荆”都市密集区及长江、汉江流域经济带多元发展格局,深化校地校企合作,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建立健全长效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以 “智慧图像” 为特色的智库、智育、智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突出武汉科技产业优势,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打造“设计+”智囊机构与地域人文美学服务平台。

  新融合:面向数字文化、数字创意等科技文化融合的核心领域,拓展学科交叉,借助数字科技手段,紧密结合新发展阶段的实际问题,深化教学改革研究,实践与现代化产业相融合的创意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聚焦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共同缔造、长江生态大保护等战略领域,以艺术设计为方法,以经济效益及文化观念为输出目的,打造多领域、跨专业融合的设计项目实践平台,学生在重要学科竞赛中表现突出,毕业生的社会及行业评价度高。


 




书记院长邮箱:shijue@hifa.edu.cn  电话:027-81317211 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