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书籍设计课程展有感
纸质书,印在纸上的书,以文为骨,用纸作肤。在数字出版一浪高过一浪的情况下,不少人为这枚温婉美人暗自神伤,不禁担忧,芳华易逝,青春难留,作为传统媒介的纸质书,究竟还剩多少岁月供人赏析玩味。夫婿新婚,卧抱如玉美人,在未来,纸质书又是否会独居金屋,空唱长门,叹夫婿凉薄,只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
其实,要论到对纸的情感,作为九零后的我们,远不及六零七零来的深。电子书因便携易得获宠,传统介质阅读率持续六年下滑,相对的网络阅读率却在七年内增加了7.5倍。作为新媒介受众的我们自是为这个数额提供了相当可观的差额比较。想必,如若不是上了这门课,从头到尾体验了一把造书,儿时那份对纸书的珍视,也许便随着岁月虚化,成为过去一段摸不清的影子淡忘过去。
老师们总说:“做设计,总要对纸保有一份特别的感情。”许是这句话提的太多又太早,直至今日,才真正回味过来。书籍千篇,纸有百态。百态的纸让设计亲近起现实,正如朱赢椿对纸的钟爱:冠上“多情”二字,“纸”可谓是当之无愧。
“多情的纸,温柔的书。”当初一见这个标题,我想我完了,一瞬间砰然心动。细细品味,再次回顾起这个展的名字,“书籍的温度”,“温度”一词,想必像素之间的变化就算是再精妙,也远远难以承担下这个可触可感的“家伙”。纸的多情、多变,为书籍装帧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横添了几分趣味,几分深情。这也是为何许多大师在新兴媒体面前,毅然选择坚守传统之故。
“纸张美的本质是什么?是‘亲近’之美,是我们与周边生活朝夕相处的亲近感,是由纸张缀钉而成的书籍既有纯艺术的观赏之美,更具在使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的视、触、听、嗅、味五感交融之美。”
这种现实的材质比起虚拟具有更强的可塑性,拿朱赢椿的《不哭》为例,用18种不同材质的纸来表达18个不同的故事,通过残损粗糙的装订来表现命运的坎坷,其中为求读者特别关注,特意将一段叙述两岁稚子的开本宽度缩短,让人眼前一亮。这是电子书籍远远无法表现的,也是纸质书趣味所在。
自然,虽然大谈特谈纸的多情,但纸质书的魅力可不仅仅在于纸张本身。墨落成文,纸合成书。大多人依旧对纸质图书无法割舍,还是放不下那份因翻阅而产生互动之时的喜悦。书籍设计,说得浅显了,其实在不断创造着人与书的趣味互动。
作为国内最有话语权的吕敬人老师也成说过“书籍之美体现的是和谐和对比之美。”精神上的和谐与感官上的对比互为牵引,用他的话来解释,书籍所创造的美就是精神享受的空间和物化的双重愉悦,浅白一点,因互动而产生的读之有趣,阅之赏心,受之有益便是书籍所创造的美。
不过美好的互动需要一个精心的领路人,如何能更好的引领读者和书的相遇,在这一段学习之途上,我们依旧任重道远。


